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湖南各地小年仪式感,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这些习俗你还记得吗?
古传腊月二十四,
灶君朝天欲言事。
云车风马小留连,
家有杯盘丰典祀。
南宋诗人范成大《祭灶词》中这样描述。
年,就要来了!
小年到,过年的准备工作就得大张旗鼓地铺开了。
从这一天起,中国人就进入到了最重要、最激动、也是最快乐忙碌的时节!
在南方一些地区,农历腊月二十四才是小年。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,扫房擦窗,清洗衣物,刷洗锅瓢,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,传说这日是“灶王爷上天”的日子,所以要祭灶神。祭灶时,还要把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,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,也有意让灶王的嘴甜,光说好话。
祭灶神是湖南小年的比较共通习俗。但湖南一省民族众多,各地风俗也有许多不同。
那么,我们就来看看湖南各地的过年风俗吧。
——————长沙——————
长沙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,即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。腊月二十四,俗称“过小年”,举家休息聚餐,称“小孩子过年”。
除夕,或叫大年三十,户户剪彩纸,贴春联,全家团圆聚饮,菜肴有余有剩,叫吃团年饭。掌灯时分,焚香鸣炮,拜祖先家神,叫辞年,并接灶神祭祀。小孩则成群结队打着灯笼依次去邻里人家,进门曰:“请辞岁”。各家起立迎之,捧出点心旱茶,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,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,又迅速地加入辞岁队伍,一个晚上可得一两瓷坛的美食,乐得合不拢嘴。年三十夜,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(或松、栗等树蔸),叫“年财佬”。男女老幼围炉共话,长辈给小孩压岁钱,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,欢坐待旦,叫“守岁”。
年初一,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,男女老幼换上新衣,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,鸣放鞭炮,叫“出天行”,或说开财门。然后秉烛敬拜祖宗,再向外敬天地神明,择吉时向吉方三揖,或向四方揖拜,祈求新年方方得利。接着儿孙依次向长辈拜年,抢先到井边挑第一担水。早餐吃剩饭,叫吃隔年粮,寓意衣食有余。菜以素为主,离不开青菜、芋头、豆腐等,寓意人丁清吉,万事遇头,清白传家。饭后晚辈向家族长辈拜年。
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,家庭内拜年毕,邻里互拜,气氛热烈。
初二,女婿到岳家拜年,所谓“初一崽,初二郎,初三初四拜街坊”。长沙四乡有请春客的习惯: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日聚饮。初八以后,熟人见面,互道“请拜个迟年!”
至十五日,一般不提拜年了。
长沙谚云:“三十夜的火,元宵夜的灯”。
元宵观灯,唐代已风行,宋时更盛。文天样曾记叙衡州上元张灯盛况:“士女倾城”、“观者如堵”、“骈肩累足”、“咫尺音吐不相辨”。
长沙灯市,多篾扎纸糊各式灯笼,或悬之庭户,或列之街衢。是日家家点烛于灶台屋角,户户煮食元宵,顽童则持彩灯相戏。农家除在猪栏狗窝鸡笼暗角点烛外,还在田头地边燃火,意在除虫,祈求丰收。
小孩子喜欢在墙角点松明,边烧边唱:“正月十五元宵节,烧了虫蚁上天歇”。离祖坟近的,还向坟前送烛,让祖先同享人间灯火。
——————株洲——————
初一凌晨,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\"开门炮\",全城一片爆竹声,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,俗谓\"接年\"。
打\"开门炮\"也有惯例,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,称\"百子炮\";再放双声大爆竹,大爆竹只放三发,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,并表示接新年。要求三发都响,声音宏亮清脆,最为吉祥。
俗信打\"开门炮\"越早越好,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,如意发财,种田人会五谷丰登。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,还口中念念有词:“开大门,放大炮;财亦到,喜亦到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湘潭——————
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,古老而朴素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,不论是农村或城镇,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。舞龙灯先要\"接龙\"。即挨家挨户发请帖,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。
接龙后,开始舞龙。龙随鼓起,翻腾跳跃,大有腾云驾雾之势。欢快时,灯游龙卷,让人目不暇接。
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,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,如\"接龙\"、\"收水\"、\"挂红\"等,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。
——————岳阳——————
岳阳过年,风俗大体相同,除杀鸡、鸭、放鞭炮、贴春联外,在腊月三十日吃“团年饭”,十分丰富。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,显示吉祥有余之意。
解放前,一些地区鱼较少,为了有\"百里鱼\"这个菜,用木头雕刻一个“百里鱼”,放在盆中,撒上葱花,像真鱼一般。人们极重视团年饭,外出的人哪怕千里迢迢也要往家里赶,为了一起吃团年饭,家里人等了又等。
而且吃团年饭要关着门,意在不让财宝跑了。饭后放上一挂鞭炮,表示已吃过了年饭,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衡阳——————
“鸡冇叫,狗冇咬,半夜吃饭衡山佬。”这是形容衡东吃年夜饭的一句俗语。意思是大年二十九的下半夜,家家户户就起床操办起年夜饭来了。也就是大年二十九的下半夜即三十凌晨,人们就已经吃过了年夜饭。这比“春晚”整整提早了15个小时。
为什么半夜吃饭呢?据考证,因为过去穷人家都欠了点债或地租。一年到头了,债主要来收债了怎么办,只有一个办法:躲。于是只好全家在大年三十天未亮之时,把年饭吃了,躲到外面去。天黑了,债主回家过热闹年去了,穷人们也就回在到了家中。把早上没有吃完的饭菜热了再吃,谓之“投年”。所以过大年,只吃两餐又成了一风俗。
大年初一,清早起来,父母就摆好了果盘,端上了米酒,等着孩子们起床来行拜年礼。过去拜年的礼节比较繁,要鞠躬作揖。现在要简单多了,只要问候一声就行。酒是一定要喝的,叫“挂红”,大概是酒冲脑门心,脸部血管膨胀充血,满脸红光的缘故吧。脸红了,喻示一年红红火火,顺心顺意。
喝完了父母的拜年酒,就要给左邻右舍的长辈拜年。东家进西家出,喝一杯酒,品一口茶,其乐融融,过去的矛盾、意见,纠纷冲突都在这串门拜年中消失,真是“新年一拜泯恩仇”啊。拜年还讲究一个“早”字,俗话“拜年拜得早,吃个豆腐脑,拜年拜得迟,吃块萝卜皮”说的是早来拜年有好东西吃,来迟了就只好啃萝卜皮了。
初一一般吃素。最常备的菜肴是北瓜和芋头,取“百事通达”和“遇事顺利”之意。
——————常德——————
常德人过小年,在腊月二十四,合家小宴,祭奠祖先,民间各种游乐活动多从此日开始,俗曰“闹春”。又,相传此日高客子(老鼠)过年(亦有说过喜会),不宜吵闹,应早睡,保持安静。否则,“你吵它一天,它吵你一年。”
不过,常德人的过年,其实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,是日相传为司命菩萨(灶神)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之日,各家各户点锅灯,焚香拜,祈求灶神奏善事、驱火灾。送神之后,诸神不在家,百无禁忌,开始忙年。
忙年:腊月三十前,熬糖、打豆腐、打粑粑、打年货、贴春联、贴门神、贴年画、打扫卫生。打扫卫生一般在腊月二十八,俗语曰:“二十八,洗邋遢。”
团年:腊月三十为大年,在外行人皆赶回家中团年,俗称“鸦鹊老鸦都有个三十初一”。团年前,先用猪头、猪尾、大蒜敬菩萨,烧香鸣炮,然后闭门敬祀祖先,再合家入席团年。席上唯团年鱼不能食用,留至来年吃,表示“年年有余”。吃完团年饭后,开门纳财,俗称“开财门”。傍晚时分,上祖坟送灯亮。
守岁:相传除夕夜晚,各路神仙下界巡视,清点人丁。为让神仙知道人丁兴旺,各家各户用树蔸生旺火,合家通宵叙谈,即使小孩要睡,也要睡在渣窝(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,灶神会奉告各路神仙,此家人不缺人头)里。俗语曰:“三十的火,十五的灯”,“你守菩萨爹爹一夜,菩萨爹爹守你一年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邵阳——————
腊月二十四,是邵阳人俗称的“小年”。按照老邵阳习俗,这一天不管是外出求学的,还是在外谋生的,无论身在何处,路途多么遥远,都要在这一天赶回家来与家人团年。
退回几十年,过年在邵阳可是一件隆重得近乎神圣的事情。
【祭 灶 神】
按照邵阳民俗,腊月二十四这一天,是灶神菩萨上天的日子。家家户户要烧纸钱、点香烛,打发灶神菩萨回天庭“言事”。
这一天,家家户户会将灶台擦拭得干干净净,并在灶台前虔诚地供奉鸡鱼肉三牲。拜托灶王爷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!
【扫 炉 末】
二十四,也就是过小年这一天,一项重大的任务就是大扫除。旧时不像现在,无论城乡,除少数土豪、大户人家外,能烧得起炭的人家很少,大部分人家都是烧柴做饭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整个屋子被熏得黢黑。小年这一天,全家老少齐上阵,将楼板、墙角的炉末、蛛网打扫干净。
【杀 年 猪】
邵阳有句俗语“养崽多送书,家家要喂猪”。过年杀年猪,是邵阳人过年最隆重的一幕。
早年间,邵阳人大都不太富裕,杀年猪时,会邀请亲朋好友和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,到家里来吃“庖汤肉”。猪宰杀后,猪血被乡邻要去做猪血汤,自己再留一部分用来做猪血圆子。
【打 豆 腐】
打过年豆腐,也是邵阳的传统风俗。
磨豆浆大多是女人的事,这时候邻家的女子一般都会主动过来帮忙。
邵阳人过年,是不吃白水豆腐的,只有油炸豆腐才能上桌。白水豆腐一般只有白喜事才吃。
豆腐打出来之后,除了留出部分用做豆腐乳之外,其余全部用油炸得现出金黄色,用大瓦钵盛着,一层油豆腐洒一层盐末,防止变质。
【煮 年羹】
大年二十九,邵阳人家家户户开始“煮年羹”。
猪肉、猪头收拾干净后,便支起大荷叶锅开始“煮年羹”。首先切上一大盆萝卜倒在锅里垫底,然后将劈成两半的猪头骨、剔出来的筒子骨、龙骨,以及事先宰杀好的鸡,一起放进大荷叶锅里,用柴火慢慢闷炖。
等到荷叶锅的锅盖周边冒出雾气,便退出大火慢腾腾地熬,不一会满屋子的肉香味四处飘散,那一刻是全家人最欢欣和喜悦的。
而邵阳的年夜饭分两种,有些家庭选择午饭为年夜饭,而有些家庭则为晚饭。三十守一宿、初一崽(儿子)、初二郎(女婿)、初三初四拜舅娘(街坊),这是邵阳人拜年时的“生活写照”,而在农村里还有初七不出,初八不归的风俗。
邵阳贴春联是很有讲究的,上下联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三四声,就是上联贴在右边,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一二声,就是下联贴在左边。
——————湘西——————
湘西苗族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讲过年一些事务安排的顺口溜:
二十五(腊月二十五)做豆腐,
二十六打扫屋,
二十七泡糯米,
二十八打糍粑,
二十九样样有,
三十夜慢慢吃。
湘西过春节和汉族不同,要过“赶年”,是湘西土家族民间最大的节日。过赶年时间是:如腊月大,过二十九日,如腊月小,则过二十八日。因为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,故叫做过赶年。湘西过赶年,具体分三个阶段:
一是准备阶段,即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到过“赶年”这天,每天都有具体的安排;
二是敬神阶段,即在过“过赶年”这天的下午三时左右,按照顺序先后敬供历代祖先、彭公爵主、灶神、土地神、四官神、门神等神灵;
三是正式过“赶年”,即全家男女老小,共吃团年饭,边吃边唱祝酒歌,气氛热闹。吃完团年饭后,全家围着火炕烤旺火守年,刚进凌晨燃放鞭炮、挑水、推磨、舂碓,进行抢年。
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;不能扛锄、穿蓑衣、担空水桶进屋;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脚架;在室内不能吹口哨;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。
过年还有儿时最喜爱的是灯盏窝,灯盏窝是湘西过年时喜欢做的一种食品。选上好的糯米和黄豆为原料,因形状酷似小小的灯盏,所以叫灯盏窝。
抢年。是湘西苗族过年十分重要的一件事,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(即第二年初一的0点)交接之时,放鞭炮抢年!抢年是很有讲究的,放早了不行,放早了等于送旧年;放迟了不行,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。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。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。
祭拜、送饭。意思是祭去世的祖宗。这种习俗在湘西农村非常普遍,一般是在大年三十这天,把做好的大酒大肉,拿到“夯果”烧香烧纸,还要去猪圈牛圈鸡鸭圈、灶边、龙位烧纸。还要把大酒大肉,拿到土地堂烧香烧纸“祭”一下。
送饭(窝刀)也是祭去世的祖宗和亲人,苗族人在年前到亲人的墓地上去祭,也是带着大酒大肉和香纸。
杀年猪。是在年前腊月进行的,杀年猪很讲究的,一般来说,要看日子,不能乱杀,乱杀年猪家里有可能不顺。以前,湘西人生活贫困,很多人家里没有年猪杀,所以谁家有年猪杀说明这家人在村里算富裕的。
坐三十夜。就是在三十夜这天晚上,不睡觉,烧一大堆火“守岁”,全家围着火聊天扯 家常或吃东西。坐到十二点抢年,抢年之后还要宵夜吃东西。
过年习俗比较多,忌针,不补衣服之类,避免虫子吃苞谷等庄稼;除夕和初一还要忌水、忌扫、忌“不”、忌女性登门踩生。
——————永州——————
永州人过年,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下旬就着手准备。小年一过,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碌。砌灶刷房、洗衣磨浆的,杀猪宰羊、酿酒磨豆腐的,到处可见。商店里市场上,人货相挤,熙熙攘攘,络绎不绝。
除夕也有贴对联的习惯。旧时,还在门框上挂桃符,画钟馗或岳飞、尉迟恭像等,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:避邪!永州对 “团年饭”很讲究,菜式非常丰富,一般有“十大碗”。
除夕夜,各家都注意保好火种,意为年复一年不断烟火。如果火种熄灭,则认为是极大的不吉利。
——————益阳——————
益阳农村,有“早上过年”和“中午过年”两种不同的习俗。在老人家操办的年饭里,白萝卜也是不能少的一道菜,“吃了白萝卜,一生清清白白。”这是老人家的美好愿望。年饭准备好后还要祭祖、祭天地。在堂屋中间摆上一张桌子,桌上的盆内放上“三牲”鸡、肉、鱼,香炉里的香烛都点燃,摆上酒杯,倒上酒水,便开始祭拜祖先。
伴随着长长的鞭炮声,家里所有人依次在桌前跪拜祖先和天地。祭拜完,就开始吃年饭了。
大年初一的禁忌很多、不倒水、不扫地、不使刀、不能摔烂东西,见面要讲吉利话。不向屋外倒垃圾、泼废水,意为“聚宝”。
——————娄底——————
每到过小年,家家户户都会泡豆子,做豆腐,炸油豆腐、霉一坛豆腐。“腊月二十五,推磨做豆腐。”村里做豆腐往往是固定那几家人做,因为做的豆腐最好吃,谁家想做豆腐,可以拿豆子来,象征性给点工钱就可以了。大灶里烧柴火,热腾腾的豆浆在铁锅里翻滚,舀一瓢出来,加点糖,就是香浓的豆浆。
年前还要做许多手工红薯粉条,因为娄底人过年吃合菜(粉条炒笋子胡萝卜等等蔬菜),寓意来年和和美美。
还要架起一锅油,炸扣肉,不怕麻烦的人家,还要制作黄炸油(糯米里打入鸡蛋、放入油渣、陈皮等物,团成一小团下锅炸,炸完就可以吃,春节期间可以作为一道冷吃甜点,或者蒸一下当做一道热吃甜点)。
拜年有个先后顺序,所谓“初一子,初二郎,初三初四随便行”。这个意思是说,初一是儿子给父母拜年;初二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;初三初四,就可以随便走动了。一般来说,新女婿第一年给丈母娘拜年是很重要的,要带很丰盛的礼物,还要给女方的亲友派利是,不然就会遭别人笑话。
最重要的一顿年夜饭,都必须安排在大年初一清晨五六点钟。年夜饭要趁天未亮,饭前要放鞭炮,还要拜祖宗。至于年夜饭要趁天未亮这个习俗因何而来,听老人们说,是因为以前大家都很穷的时候,很多乞丐出来行乞,而年夜饭代表了一个家庭的福分,一般是不能给别人吃的。所以,吃年夜饭就要赶早了。
吃年夜饭的时候,也很讲究尊卑长幼。鸡大腿是给家里的小孩子们吃的。鸡的内脏和胸脯肉以及鸡屁股,要给老人们吃,表示敬意。而鸡爪子和翅膀要给年轻人吃,预示他们在新的一年会腾飞、挣很多的钱。
——————郴洲——————
在郴州,新岁来临,人们都喜欢在门上贴上春联和门神,千家万户焕然一新。春联,郴人叫“对子”,民间对联创作中,许多构思奇异,深受群众喜爱。入腊以来,即有文人墨客,在市肆檐下,书写对子,以图润笔。
而门神,多为钟馗、尉迟恭等传说中的人物,用以驱邪避害。大红的对子和异彩纷呈的门神,似鲜艳夺目的繁花,为节日带来了浓郁的喜庆氛围。民间有“有钱没钱,剃头过年”的说法,因此小年前后大人、小孩都要洗浴、理发。不懂事的小孩子,大人们也要帮他们把脚擦洗干净,不留一点污秽。
过了腊月廿三,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,百无禁忌。娶媳妇、嫁闺女不用择日子,称为“赶乱婚”。民谣有“岁晏乡村嫁娶忙,宜春帖子逗春光。灯前姊妹私相语,守岁今年是洞房”的说法。
——————怀化——————
大年初一开门放鞭炮,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。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,否则会扫走运气、财气。假使非要扫地不可,须从外头扫到里边。
大年初二,出嫁的女儿回娘家,要夫婿同行,所以俗称“迎婿日”。这一天,回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,白酒、水果等献给长辈,糖果玩具分给娘家的小孩,在娘家吃午饭,一般晚饭前赶回婆家,路远的也必须初四前回去。
大年初三,小年朝,不扫地,不乞火,不汲水,与岁朝同。民俗中,这一天也叫赤口日,为避免发生口角,通常不外出拜年。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,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,对此已经淡化许多,想去哪就去哪。
大年初四,是祭财神的日子,据说神明上天述职,禀报人间善恶,到了大年初四会再返回人间,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。还有传说,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,因此也不宜远行。从初一到初五,妇女不用针线、剪子,小孩子也不让动。
大年初五,俗称破五,要“赶五穷”,包括“智穷、学穷、文穷、命穷、交穷”。人们黎明即起,放鞭炮,打扫卫生。这一天也是迎五路财神的日子。这天,民间的食俗是吃饺子,俗称“捏小人嘴”。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吃饺子,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,让四邻听见。
大年初六,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,而且要大放鞭炮,不亚于除夕的情况。这一天,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,这叫送穷鬼。
正月初七,是人日,即人的生日。根据《占书》记载,由初一开始,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“一鸡二狗、三猪四羊、五牛六马、七人八谷”,所以初七就是人日。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,过去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,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。
正月初八,是谷日,传说是谷子的生日,也叫顺星节,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,天空星斗出得最全,如果这天天气晴朗,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,天阴则丰收欠佳。
正月初九,民间习俗是天界最高神祗玉皇大帝的诞辰,因为九在数目中表示多数,最多最大,因此为上,皇帝都是九五之尊。这一天要举行祭天活动。
正月初十,是石头的生日,这一天凡磨、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,甚至要祭祀石头。初九夜,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,初十早晨,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,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,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。
不过怀化少数民族多,各县习俗往往大有不同,细访民间,当有更多奇特的年俗。
微信号|东安圆梦图书城
抖音号|dyy8f2I7wyek